(资料图)
1.着眼于差异
比如。盛开的君子兰最近枯萎了。
一看到这种现象,就会去思考,为什么会这样呢?是什么原因呢?是浇灌过多、土壤不洁、缺乏日照,还是肥料不足呢?
但在日照充足的隔壁房间里,有一棵同一时期同时买来的君子兰,如果它是盛开的,就可以拿来做比较,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不枯萎?
如果使用的土壤、肥料都是一样的,只因放置的场所不同而有所差异,那么大概就可以归因为日照不足。
像这样,在有相似条件而没有发生问题的事实存在时,便可以借此判断删去一些假定的原因。
2.分离问题
比如,某项产品制造工序经常出问题,就要查明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。
尽管发生异常的原因有许多方面,但如果全都聚在一起分析,就容易把焦点锁定在那些能说明全部异常现象的共通的原因上,比如工作懈怠,管理松懈等。
只有一个个锁定这些异常来查明,才能够找出比如模具缺陷、作业中断导致机器冷却等具体原因。
3.对比差异
如果某个事物出现异常而有类似条件的事物却没有出现相同的状况,那么发生异常的事物应该会与有类似条件的事物有所不同。
如果问题是在某地区发生,而相邻的地区没有问题,那么发生问题的地区应该有什么特殊之处。
要想有效率地查明原因,关键在于对比差异这个步骤,据此进行深入的考察,就能确认真正的主因。
4.不要遗漏变化
如果突然出现问题,势必是某处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必须小心地确认,在问题发生的前后,难道没有什么变化吗?
接着检验该变化是否引发这次糟糕的状况,如果引发的可能性很高,那么很可能它就是原因所在。
5.避免先入为主
重大问题发生而主因不明时,应当尽可能不预设立场地搜集资料
先入为主的成见,会阻碍查明主要原因。
如果从成见锁定原因并采取对策,不会有什么效果,问题仍会发生,或者即便有重要的信息出现,也容易忽略,认为和这次问题无关,最后没有办法,只好回到起点,重新探索根源。
分析关键主因技术应用于哪些领域?
1.进展顺利的理由
若不明白为何进展顺利,就也应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原因。
案例。
南方一家乐器制造厂的木制吉他销量突然同比增加了50%。
对于这种趋势,总经理决定立即投资设备,扩大生产。
而董事长期望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因:难道是古典音乐又流行了吗?那也不至于增长50%?
另外,只是木吉他销量增加了,而其他古典乐器并没有增加啊?
此外,调查中还发现,只是在欧洲市场订单大幅增加,而美洲市场并没有增加,难道是欧洲市场发生了什么情况吗?
该公司在欧洲的品牌影响力不大,欧洲主要是韩国乐器的市场,了解到这一点,董事长分析认为,很可能是韩国的制造商发生了什么问题。
进一步调查得知,韩国发生了全国范围的罢工事件,而且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那家乐器厂发生了火灾,才是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。
那么,由此得出结论:目前欧洲市场的旺销趋势是暂时的,韩国企业随时可以再夺回市场占有率。
从这个案例看,不仅市场销量不好的时候要分析原因,而市场突然变好的时候,同样需要分析真正的原因所在。
案例。
我的一位朋友曾开过一家镀锌焊接厂。
建厂之初,焊接工序成功率非常低。
厂长在调查时问员工,你们说成功率很低是指的什么?
员工回答说,100次中,只有一次是成功的。
厂长接着问道,这一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?
员工笑着回答说,就是运气好。
厂长摇了摇头说,没有运气好这回事,一定有什么原因在里面。
接着问道,什么时候会做的比较好呢?
员工想了想说,通常是在中午12点,时间一到,焊接出来的几个零部件质量就比较好。
那中午12点有什么不同呢?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个时候其他设备都会停止工作,员工开始午餐和午休。
那么,从这点来看,镀锌焊接能否成功的关键,可能和电压有关。
经过调查,确实如此。
在该工序增加了稳压器之后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所以,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随便找理由,而是要找到差异点,深入到问题的本质。
2.从有限资料分析原因
案例。
北京亦庄有一家半导体工厂,有一段时间,集成电路不良率非常高。
相关人员常聚在一起开会讨论,没有找到原因。
在连续作业过程中,不良的状况在一天中发生几次,且不分昼夜。
虽然是偶尔发生,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有规律的。但仅从发生的时间上来看,却不知道为何集中发生在某个时段。
突然有一天,一位车间主任偶尔走到工厂外面,看到一辆运货列车正在通过附近的交道口。
这个交道口是客户专用的支线列车,每天会通过三次。
每次通过的时候,他会隐约感觉到脚下的地面发生震动。
他突然产生灵感:产生质量瑕疵的原因,会不会和列车通过时地面的晃动有关?
经过仔细核对,发现出现质量瑕疵的时段和货运列车通过的时段完全一致。
虽然这个案例是偶然发生的,但在相同条件下,把发生问题的事物和没有发生的问题事物做比较这种思维方式,确实是锁定问题原因的有效方法。
3.活用差异而不是差距
如果只是着眼于差异而非差距,就能够打开活路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我叔叔开过一家家电零售部。
不幸的是,就在他开业两个星期后,对面又开了一家大型家电综合商场。
当时,很多乡相亲朋友都认为,我叔叔如果不立即主动关门,一定会输得很惨,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,他的门市部都相形见绌,而对面的大卖场宽敞明亮,品牌众多,价格也相对便宜。
但是,我叔叔却认为,只要找到比较优势,以小搏大,一定能够生存。
比如,客户在商场买家电需要等两三天,而在我们这里当天就可以取货。
比如,大商场不负责送货安装,而我们可以。
另外,大卖场三包服务需要两周左右时间,而我们当天就可以给他修好。
这些都是我们的比较优势。
于是,他就专门印发了相应的传单,上面写明:承蒙父老乡亲的厚爱,我家的产品可以当天送货上门,而且免费安装,在三包期内当天就可以维修完成。
仅这几项,就让他所代理的几个家电品牌比大卖场的卖得还好。
日本本田公司董事长常说一句话,要活用差异,而不是差距。
他说,差距这个东西呀,任何时候也没有办法改变。
比如,个子就是比别人长得矮,规模就是比其他企业小,起步就是比其他企业晚,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但是,要能够从中找到差异,才能够成功。
确实如此,本田进军汽车产业的时候,丰田、日产已经形成了巨无霸优势,所以本田只能努力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,最终形成和丰田一比高下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