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/财经界的007
作者/财经界的007
对特斯拉来说,降价产生的短线效应完全在预料之中。
【资料图】
今年一季度,特斯拉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,卖出超过42万辆,同比增长36%。
这一销量数据出来之后,马斯克表示,未来特斯拉还将继续降价,追求销量而不是利润率。
果然,刚进入下半年的第一天,特斯拉又出招了。
01、利润率下降
降价,已然成为如今新能源的主旋律。而身为头部品牌的特斯拉,正是搅动这股跟风式降价狂潮的“鲶鱼”。
今年初,特斯拉猛降2.9万—4.8万的“史上最大力度促销”出来后,短短三天内,就卖出了3万辆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降价(或变相降价),从2022年10月到现在,已经是第5次了。
如此高频接连降价,惹得有些日亏数万的新车主跑到线下门店维权,要求特斯拉提出补偿方案。
●图源:特斯拉
可是,网上曝出的激烈维权场面没过去几个月,特斯拉又双叒叕打出了降价牌。
7月1日,特斯拉宣布购买全新Model S(图片|配置|询价)/X两款车型现车,可享受3.5万至4.5万元不等的优惠福利。
此外,针对通过好友引荐下订并提车的购车用户,还提供用于抵扣尾款的7000元引荐激励、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(EAP)90天免费试用权等多重福利。
看起来,这个降价幅度也算得上很猛了。但是,划个重点,此次降价车型主要是Model S/X。
●图源:特斯拉
这两款车的售价本来就在80多万到100多万之间,所以面对这次降价,网友普遍表示呵呵。
有网友说:“这个幅度,对于这个价位基本就是没降价,等Model S/X国产后降到50万左右才是真的降价”。
还有网友认为:“百八十万的车,就是降十万,也是绝大部分人买不起的,何况仅降数万元。”
所以,又一次在社媒平台以“降价”霸占头条的特斯拉,相比之前Model 3和Model Y降价的“真心实意”,颇有几分吸引眼球的意味。
●图源:特斯拉
从另一个角度,也再次表明特斯拉将把降价进行到底的决心。
今年前几个月,特斯拉全系车型经历了降价到上调,再到降价的轮番波动。
彼时,有媒体发问:特斯拉凶悍的价格战,到底能够持续多久?
大家都知道,降价意味着利润率的下降。对于市场而言,这也是价格战之后的必然结果。
●图源:特斯拉
从数据来看,特斯拉一季度的业绩收入增长了24%,但净利润却下降了24%。
或许,在一定时间内,制约特斯拉降价的主要因素,正是利润率的快速下降。
那么问题来了,特斯拉是否可以顶住短期利润下降的压力,将价格战继续打下去呢?
02、抛弃百年传统
答案是肯定的。
开篇提到,一季度业绩公布之后,马斯克表示未来将追求销量而不是利润率。
这一言论,显示出特斯拉的价格战远没有结束。
此前马斯克也曾说过,特斯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,但是如果价格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,特斯拉继续开启降价潮。
●图源:特斯拉
特斯拉频繁的价格变动,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其实是供需关系的变化——供不应求就会涨价,供过于求就会降价。
通常,车企调价的流程是由销售公司来确定的。销售公司会根据实际调研的市场销售数据,来适当调整未来价格。
向来不走寻常路的马斯克,抛弃了两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,选择了在车企中堪称“独一无二”的浮动价格策略。
一个,是放弃采用特许经销商模式,使特斯拉自主掌控用户最终支付的价格。另一个,则是基本不遵循汽车行业每款车型年初定价后,基本保持不变的行业惯例。
●图源:特斯拉
特斯拉的任性,是有足够底气的。
从销量来说,虽然在2022年不及预期,但还是创下了125亿美元净利润的历史新高。
而众多国产新能源品牌,盈利还只是个遥远的梦。
2022年,除了比亚迪拿下166亿净利润之外,蔚来亏损144亿,小鹏汽车亏损91亿。
●图源:特斯拉
从成本控制来说,今年3月,马斯克就表示,下一代车型将采用零部件同步生产和喷涂,然后进行一次性组装的全新生产方式。
这种方式,将使得制造成本减少50%。
并且,在过去半年时间里,碳酸锂价格暴跌,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,为特斯拉今后的降价提供了更大空间。
按目前特斯拉动辄10%的降价幅度来看,没准再经过一两轮降价,特斯拉最便宜的车型真有可能进入20万元以内的价格区间。
更何况,早在2020年,马斯克就说过将推出一款售价约为17万元的自动驾驶电动车。
03、降价仍将继续
特斯拉之所以如此热衷降价,表面上,是为了追求规模效应。规模上去了,成本降下来,可以缓冲降价导致的净利润下降。
实际上,特斯拉的降价,是在下一盘大棋——为自动驾驶时代奠定盈利基础。
马斯克曾说,在自动驾驶技术完善之前,要以较低的利润率卖出更多汽车,等将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之后,就会产生可观的利润。
由此,特斯拉的降价,在硬刚来自竞争对手压力的同时,更重要的是在为未来布局。
●图源:特斯拉
当这种布局上升到战略层面,必然不会是短期行为。所以,基本可以确定的是,特斯拉的降价仍将继续。
站在消费者的角度,能以较低的价格,买到同样的产品,降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更何况,特斯拉的品牌力还摆在那。
无论降价与否,新能源赛道的竞争,本质仍逃不开品牌力和产品力。
从品牌力来看,特斯拉高举高打再放低下探的定位策略,有了先入为主“豪车”印象的加分。
●图源:特斯拉
进入市场一开始的高端定位,也为降价后品牌销量的提升埋下了伏笔。
从产品力来说,身为“第一个吃螃蟹”的电动车头部品牌,特斯拉的“智造”优势毋庸置疑。
时至今日,社媒平台仍不乏网友认为新能源品牌“只有特斯拉和其他”的说法。
在特斯拉遭到诸如车型更新慢、刹车问题的质疑后,还能稳居销量前列,也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其的认可。
●图源:特斯拉
无论是此次高端车型的降价,还是之前的史上最大力度促销,似乎都在暗示着:融合品牌力、产品力的性价比,才是未来新能源进入良性竞争的最佳方向。
当然,更值得期待的,是引发购买狂潮的,不再仅限于特斯拉,还有更多正在极速崛起的国产新能源品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