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2日,一大早,北京的天空就是雾蒙蒙的。
(资料图片)
不用说,沙尘暴又来了。到中午,PM10已经爆表。
大家别责怪我大西北了。这次沙尘暴的沙源,是蒙古国南部戈壁沙滩。
近些年来,蒙古国经济结构愈发失衡,严重依赖采矿,过度放牧,生态环境持续恶化。突出表现是沙漠化进程未有遏制,治沙能力跟不上,因此其南部、东部、西南部的戈壁沙滩,屡屡成为亚洲腹地的沙尘源头。
今年春节后北京出现了好几次沙尘暴天气,尤其是3月全国两会期间有几天的沙尘加雾霾,社会影响特别不好。
我们必须承认,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常常是无力的。重要会议期间,沙尘暴不给面子,我们也毫无办法。你又不能轰它两炮。
我们也要承认,人类的能力是有边界的。中国的治沙能力有了长足进步,但这种能力无法输出,边界之外毫无办法。
虽然今年的沙尘暴天气,频率和程度似乎都比前两年严重,但客观地说,与十多年前相比,已经好很多很多了。你可以不相信政府部门发布的蓝天天数,但在这个城市住了20多年,攸克君不会骗自己。刚来北京那些年,春秋季节满天黄沙雾霾的日子简直太多了。
这些年,北京的城市环境治理,绿化美化,投入之大,肉眼可见。绝不是洗地,春夏秋,打车走到五环路上,很多次听老司机感慨,北京可真漂亮啊。
我们不会自恋地夸张说,北京已经漂亮到可以称为“宜居城市”,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,北京变到今天这个样子,实在不容易。
你不能因为一场沙尘暴,就否定一个城市;当然,更不是非黑即白,要赞美。
凡事有两面性。疫情让买房的人体会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,但小区之外的社区管理大多又是无法选择的(想想疫情期间的居委会自由裁量权之大)。你不会为了买房,去打听:这里的居委会怎么样?
沙尘暴让人认识到北京仍然不是个宜居城市,但是,如果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原因,不得不在北京买房的话,社区位置和环境就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城市方位,周边山水,乃至四季风向,权重增加了。
小区和房子内部,能将雾霾和沙尘的伤害降到最低的配套和设计,更受欢迎了。
沙尘暴刮来的时候,有朋友说:很想逃出北京城,择一处山清水秀、沙清天蓝的地方长住。
威海银滩毫无疑问是沙清天蓝的。但冬天绝大部分的房子不供暖;即使夏天住,交通极不方便,配套也只是刚够基本需求。
西双版纳无疑是山清水秀的。但配套和基础设施仍不完善,只适合偶尔度假。今年春节的西双版纳,人流量之大,则又让你怀疑来错了地方。
沙尘暴是令人烦恼甚至痛恨的。逃离,固然是一个选择;但比逃离更重要的,是认知。这是攸克君3月22日看到《城堡里的马原》这篇文章后的想法。
人生总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沙尘暴,或迟或早,或大或小。
若想不在沙尘暴里迷失,物理环境的选择非常重要,有条件买到环境优美、有山有水、有除霾挡尘的房子,那是最理想的;但在精神的沙尘暴里,能够脱身出来的,惟有认知,清醒的认知。
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,然后是对世界的认知。这是成年人的必修课,但不在课本里,而是在社会修得。
马原早年是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,后来下海做房地产,赚了不少钱,接着又做过一段时间的大学教授,后来,逃离人潮汹涌的大都市,选择了西双版纳,建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城堡,11栋建筑,真的是像童话一般。
但是,我们不得不说,马原迷失在了城堡里。他的偏执和自私,对家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,但他仍拒绝承认。
这让攸克君想到,即使是作家和教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,也同样存在认知的误区,有时是致命的误区。这样的迷失令人遗憾。
有人不是迷失在沙尘暴里,就是迷失在自我的认知里。显然,后者更为普遍,且庸常。
社会的痼疾,杀伤力要远远强于自然的灾异。而这是无法逃离的。